人才蔚,事业兴。
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人才二字,寥寥五笔,却是一座城市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动力之源。近年来,岳阳经开区积极贯彻落实全市“人才新政45条”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扎实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培育、引进、用好、留住人才,推动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奏响了人才发展与各项事业发展同频共振的铿锵乐章。
“不拘一格”揽人才
这几年,诚意十足的引才举措,是岳阳经开区求贤若渴的真实写照。
2017年,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金融学博士刘曦彤接下了岳阳经开区抛出的“橄榄枝”,担任该区原人才服务中心主任。
为何愿意放弃北京上海的发展机会来到岳阳,刘曦彤答道:“一是感受到经开区大力引才的诚意,二是为我提供了能施展才华的天地。”
事实印证了他的判断。
来到岳阳经开区后,刘曦彤发挥专业优势带领团队开展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四年时间里,他主动出击,敢拼敢干,在招商、融资等经济工作中取得了突出业绩,推动了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
为了广聚像刘曦彤一样的英才,岳阳经开区打出一系列揽才组合拳。
健全人才政策“引”。该区先后出台《岳阳经开区推进人才强区战略20条措施》等政策性文件,建立“使用弹性、管理柔性、服务个性”的引育管用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产业园区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同时,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出台“科技创新10条”“产业发展奖补办法”“雇员管理办法”等多个配套性文件,构建多领域、多层次、立体式人才招引政策体系。
强化资金保障“投”。该区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主责、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区财政每年预算人才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作为培养、引进、奖励人才和人才项目建设的专项经费。近两年,该区企事业单位获评国家、省、市各级优秀人才(团队)项目60余个,仅2021年就兑现区级人才项目资金2800万元。
深化产才融合“揽”。该区围绕“一主两辅一特”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聚力招引领军型、人才密集型企业,实现“人才、资金、项目”打包引进,进一步推动人才与产业、项目、资本、资源禀赋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其中,引进的武汉大学岳阳智能制造与传感技术研究院、上海理业“两机”精密铸造等人才密集型项目,已进驻博士学历研究人员 19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名、长江学者2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5名。据悉,2021年引进项目中,有硕士以上学历研究人员100余人,本科及大专学历人员超1200人。
在岳阳经开区,定期开展大型招聘活动已经成为常态。通过与岳阳市人才服务中心签订人事人才委托服务协议,与高校签订“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协议”,组织区内企业参加国家级经开区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点亮万家灯火”专场招聘等各类人才招引活动,累计为园区企业引进各类实用人才2000余人。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拘一格降人才。通过各类重大人才举措的实施,该区累计为园区企业引育各类科研型、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15000余人,人才数量和质量均居岳阳市前列。
“广搭平台”用人才
如何把人才的“活力”,变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可以从另外一个人才团队身上找到答案。
“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人才。科美达历经25年发展,研发人才团队拥有180余人,现有专利106项,被评为国家级首批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政府人才政策的支撑。”湖南科美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陈勇彪如是说。
“才聚则业兴”。湖南科美达借力人才新政东风,大力推进新产品技术研发,推动成果转化落地,通过引进人才团队自主研发的卷取机芯轴项目单个产品就做到了年销1个亿的成绩。“目前,我们科研团队正集中研发电磁制动成套系统、边部加热技术、电磁驱渣技术等项目,部分项目处于车间试制阶段,产品一旦上市,将会推动整个电磁领域迈上新台阶。”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陈勇彪充满了信心。
乘风破浪的岳阳经开区,需要更多人才勇立潮头。而人才平台是是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磁石”,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基石”。
近年来,岳阳经开区坚持“筑巢引凤、引凤筑巢”总体思路,聚焦提升人才平台承载能力,通过搭建创新创业的项目孵化、投融资、科研、资讯、引进、综合服务等人才培育的“六大要素平台”,打造岳阳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海凌科技园、火炬创业中心等一批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平台,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不仅如此,该区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青年英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教育卫生人才、乡村振兴人才“八大工程”,构建起人才汇聚的强大“磁场”,一批批行业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在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担重任、挑大梁。其中,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组建了14名博士领衔的研发团队,已转化12项科技成果、获批2个抗癌新药,形成销售收入10.37亿元;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罗安院士及其团队,研发的电磁铁搅拌等新技术,每年为公司增加产值2亿元、纳税3000万元;雷勃电气(岳阳)有限公司创新团队研发的高速电机整机及其零部件,推动企业增收5000万元。
此外,岳阳经开区还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建立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近年来,全区共计评选市、区两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4个、巴陵青年英才7名、卓越工程师10名、巴陵工匠12名,企业员工申评职称2000余人次。
辛勤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舞翩翩。目前,岳阳经开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05家,建成院士工作站5个,国家级研发中心3个,省级研发中心19个,市级研发中心33个,逐步形成创新创造的“燎原之势”。
“走心服务”留人才
住在人才公寓,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公寓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完全可以直接拎包入住,距离工作地点也不远,感觉非常舒心。”岳阳珞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增材研发工程师万秋里,是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2021年从上海来到岳阳工作学习,随即入住经开区青年人才公寓,过上了“不将就的租房生活”。
让人才来得了,发展好,更要留得住。为了服务好更多像万秋里一样的高层次人才,岳阳经开区拿出“真金白银”,为人才提供户籍服务、住房保障、配偶就业服务、子女就学服务、医疗卫生和休假疗养服务、出行服务“六大服务体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优服务,实施“安居工程”。该区以回购、建设等方式落实人才公寓、公租房800余套,并投入500万元建设“人才服务驿家”,不仅为求职人才提供住宿补贴,还依托火炬创业服务中心等平台为入驻人才提供创业就业指南、各类交流培训、城市融入等服务,吸引更多人才扎根经开区。
解难题,突出“对症下药”。该区紧盯引育管用,开展“问需求、问困难、问建议,送政策、送服务、送培训”的“三问三送”服务人才调研座谈等活动,搭建人才服务“连心桥”。同时,严格落实党工委成员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推动党员干部与专家交朋友、结对子,通过日常调研、主动问需,积极协调解决人才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据悉,2021年全区协调解决人才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家人就医和住房等实际困难256件。
聚资源,强化“物质激励”。该区积极宣传省、市、区三级人才优惠政策,推荐申报2021年度湖南省关键人才引进5名,市级人才集聚示范企业3家,博士研究生人才补贴5名,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43名;评选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等区级本土人才项目5个,兑现项目奖励资金157.5万元;落实 “12+1”规模以上优势产业链民营企业新引进青年人才生活补贴27.6万元,大力营造尊才重才的浓厚氛围。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当前,“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一批批优秀人才在岳阳经开区这片广阔天地各展所能,形成人才质量转化为经济能量、科技优势转化为有效供给的生动景象。今年1至9月,岳阳经开区预计可实现GDP288亿元,增长11%左右;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10亿元,增长14%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增长13%左右,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健运行。